新闻频道

“暴骑团”平地速度超过40码?别让男孩被碾压悲剧重现

2024-08-27 11:11:11   来源: 评论(0

11岁男孩骑行被碾压身亡,将“骑行团”推上风口浪尖。

近日,新京报采访了多地骑行团组织者,在部分骑行人士看来,随着骑行文化在国内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一些违规现象也随之发生,一些骑行爱好者不顾路况、车况、队友情况盲目竞速,平地速度甚至超过40码,一旦摔倒就是重伤,此外随意闯红灯、占据机动车道骑行,违反交通规则……“暴骑团”乱象引发众多担忧。

资料图。图文无关。

“暴骑团”带给公共交通不小的安全隐患。不守规矩,随意闯红灯,肆意和机动车抢道,扰乱行人和车辆正常通行秩序,这些行为明确违反了交通法律法规,其危害性自然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一些骑行爱好者在路上盲目竞速,一旦车翻人毁,就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发生在河北的这起悲剧,11岁的孩子突遭意外去世,司机被检方起诉,孩子父亲及其家人要承担失去家人的痛苦,还要承受舆论的压力,这些教训已经足够惨痛。从网络上流传的一些险些造成事故的“暴骑团”视频来看,很多前后车辆相撞、骑手摔倒的画面触目惊心,就算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也只是一时侥幸。

造成“暴骑团”乱象的根源,既有骑行运动本身的特点,也有法律监管层面的原因。

从去年开始,骑行这项曾经小众的运动开始在大小城市流行。越来越多的人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骑行爱好者,成群结队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卷”装备、“卷”行头、“卷”骑行路线,既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乐趣,又打造了爱运动、有闲有钱的新中产人设。然而从目前曝光的乱象来看,很多人其实就是盲目跟风,根本就不具备参与这项运动的基本条件。

专业公路骑行属于竞技体育的一种,因此骑行爱好者们骑的公路车,完全不同于普通自行车。公路车车身极轻,有些甚至不到20斤重,在社交平台,一些骑行爱好者很喜欢发布几根手指头挑起车辆的照片,以此彰显自己“战车”的专业级别高。

车身轻,速度却极快,在有些路段高达40码,一些骑行者的速度不输机动车辆,这种速度下,路上一个小石子甚至是一阵横风,都可能引发翻车事故。

因此要加入骑行团,对于骑行爱好者的体力、骑车技术、心理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远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会骑车、会蹬轮子就行。这也是为何当初会有人提醒河北11岁男孩的父亲,未成年人不适合参加骑行团。

令人遗憾的是,现状就是很多人盲目跟风,根本就没有和这项运动相匹配的安全意识、身体条件以及专业能力,就加入骑行团。正因此,有网友嘲讽这些骑行爱好者是“身体毫无训练痕迹,装备远超环法车手”。

资料图。图文无关。

除了“人”的因素,从客观层面来说,“暴骑团”野蛮生长背后,是相关法律和监管的空白。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与非机动车限速相关的规定,只有“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十五公里”。这导致很多地方对骑行超速行为疏于管理。尽管“暴骑团”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全威胁,但违法成本很低,几乎没有什么震慑的手段。

因此,无论是为了维护交通安全秩序,还是基于保护骑行运动的目的,都需要填补法律和监管层面的空白,进一步规范骑行运动,明确速度上限,并出台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在公路上竞速的“暴骑团”为其轻率和傲慢买单,避免守规矩的骑行爱好者被污名化。

当然,理想情况下,城市多修建专门供自行车运动的道路或场所,避免人车混行的局面,可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但这取决于城市的规划和财政的投入。

在法律规定和城市建设跟上来之前,治理暴骑团乱象,有赖于骑友俱乐部、骑行活动的组织者加强行业引导。对于任何一个骑行爱好者来说,在参与骑行团上路之前,最应该做的是尊重交通规则,掌握骑行礼仪,对生命、专业和速度心存敬畏,而不是光顾着虚荣心,一味“卷”设备、“卷”记录。如此才能赋予一项运动该有的尊严,回归健康初衷。


0人已对本文进行打赏

      科技

      更多

      体育

      更多

      娱乐

      更多
      返回顶部 关闭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确认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