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苏州大遗址保护 让古与今“跨时空共舞”

2024-06-17 08:54:32   来源: 评论(0

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苏州积极讲好“何以江南”的源头故事——

大遗址保护 让古与今“跨时空共舞”

  从一万年前太湖三山岛的远古人迹,到六千年前草鞋山的鱼米丰饶,再到东山村遗址的绚烂文明,继而是黄泗浦、樊村泾……大遗址肃穆辉煌,以丰富的实证史料向今人讲述苏州文明的源头故事。

  探“苏州文明”之源,答“何以中国”之问。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成为全国率先启动地域文明工程的地级市,要走在考古释文明、保护大遗址队伍的前列。于是乎,考古前置被贯彻到底,商业开发为遗址保护让路,完整保存着中华文明实证的一座座大遗址,以文化公园的姿态,融入今人的日常生活。大遗址保护,让苏州的古与今“跨时空共舞”。

  政策护航

  地域文明探源有的放矢

  “回顾中国考古百年史的时候,我们发现苏州在其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在很多方面开学术之先。因此,在开启新一个百年的考古征程时,苏州启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其研究内容之广泛,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一个样板,对各地区开展文明起源研究,挖掘本地区历史文化特点,阐明本地区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具有示范意义的。”2022年11月28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如是说。

  在《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被列为两大重点任务。王巍说:“经过20年的探源,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整体的中华文明,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各个区域的文化、文明都分不开;中华文明的进程,是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化的进程。”因此,探明各个区域的文化、文明是尤为重要的。

  在全国地级市中,苏州率先迈出了这一步——启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联合攻关,其内容不仅涉及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领域,也将考古成果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其中。

  与之相配套的,《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意见》即时出台,确立了苏州市开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主旨目标和工作原则,确定了太湖流域文明、史前文明发展历程、吴文化探源、古城研究、地域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五大重点研究项目,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强化文明探源组织保障。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认为,《实施意见》的出台,有效解决了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作过程中许多实际困难:“首先是由多单位、多学科的联合集中攻关代替了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原先的孤军奋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科研单位和机构加入进来,和我们一起攻克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一些难题和前沿课题;其次是当中的重点项目着力补全苏州地域文化中的缺环,解决一批相关难题,意义十分重大。”

  而在此之前,苏州已积极谋篇布局。2022年6月1日,新修订的《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正式实施。这一次修订,对业已实施16年的原办法进行了大胆革新,确立了“先考古、后出让”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使之为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其中的多项条款,亦涉及地下文物的原址保护和异地保护。

  考古支撑

  “手铲释文明”走向纵深

  考古研究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指出,要将考古研究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全过程,不断廓清大遗址价值内涵,明确保护重点,丰富展示内容,拓展传播渠道,全面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贡献。

  苏州近年来重点考古工作成果显著收获颇丰。近十年来发现重要考古遗存100余处,开展考古发掘项目100余项,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东山村遗址、木渎春秋城址、黄泗浦遗址等项目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调查勘探总面积超6000万平方米,发掘遗址数逾60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达4000余件(组)。

  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以来,苏州考古大动作频频:草鞋山遗址第八次考古发掘启动;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系列首部丛书《虎丘黑松林发掘报告》问世,第二部《太仓樊村泾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编写工作启动;苏州市吴越史地研究会、苏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成立;苏州昆山唐家角遗址、姑苏区金城新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选江苏省2023年度十大“田野考古示范项目”……

  其中,历经4次考古发掘的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令学界为之一震。2023年3月2日,该处古窑址群被认定为南宋礼制文献《中兴礼书》所载的“平江官窑”所在地。这是苏州考古史上的一大重要突破。“从考古证据来看,古窑址群所在的陆慕地区有着从南宋经元,再到明清的技术传承和流变。这个古窑址群的发现,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上,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评价道。

  这一重要突破的背后,是一个被叫停的商业项目,是经济发展为大遗址保护让步的大格局。元和塘古窑址群所在区域,原是陆慕老街商住项目地块。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考古成果逐渐显现,苏州当机立断,不仅现场叫停了与遗址保护冲突的陆慕老街项目,而且第一时间提出要按照大遗址保护的思路,对以古窑遗址为文化核的整块片区进行保护。在承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前提下,这处古窑址群被地方政府护住了。

  “虽然眼前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但长远看,我们的文化价值收益是长远的、丰厚的。”相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不仅要保护好遗址本体,还要建设运营好考古遗址公园。目前相城已投入2000余万元,原址整体保护5.8万平方米的遗址分布区域,建成投用全面覆盖2918平方米发掘区域的考古大棚4个(总建筑面积约3411平方米)、考古工作站1座(约500平方米),完成核心展示区布置、遗址高精度三维扫描和本体保护工程,建设遗址管理云平台进行实时监测,举办考古特展以及遗址发掘、保护和利用系列活动,与大院大所开展合作研究,文物保护规划以及公园规划编制中,“用‘大遗址’的思路保护以古窑址为文化核的整片区”。

  活化利用

  考古遗址公园惠及百姓

  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苏州坚持以“价值利用”为导向,兼顾“相容使用”,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充分运用创意、科技手段多维度、多方式展现大遗址价值内涵,让大遗址活起来、传下去。

  草鞋山遗址被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遗址内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再现了长江下游史前人类的发展史,是长三角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完整的“地书”。2022年6月,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展示区建成开放,犹如一扇“时空之门”缓缓洞开。这里集考古现场展示、古水稻田场景复原、考古工作站等功能空间于一体。以此为依托,苏州打造了草鞋山文化大讲堂、沉浸式考古研学等活动,吸引百万人次在线上或线下参与。

  去年10月,第二十届长江文化节在黄泗浦遗址生态公园拉开帷幕。1200年前鉴真东渡的启航地,成了集纳长江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珍贵文物的载体。以长江文化节为契机,云纹铜五柱器、三星堆青铜立人像、虎座凤架悬鼓、人面纹方鼎、粉彩瓷瓶、大云山汉墓铜鹿灯、良渚玉琮等珍贵文物的复制品,齐齐在这处大遗址上亮相。各色民俗表演也在风景秀丽的黄泗浦遗址生态公园一一上演,令市民及游客目不暇接。

  位于相城区的御窑金砖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展示御窑金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集御窑遗址、当代艺术交流中心以及残窑遗址群等于一体,让游客在遗址中亲身感受古代砖瓦制作过程,了解工匠们的智慧与辛勤劳作,收获独特的文化体验。

  考古遗址公园,正融入苏城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了解中华绚烂文明的天然窗口。这是科学的保护,亦是活态的保护。

  让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地讲述“何以江南”的源头故事,让考古遗址公园更好地惠及百姓——苏州将持之以恒,让古文化遗址在江南大地上绽放时代光彩。


0人已对本文进行打赏

      科技

      更多

      体育

      更多

      娱乐

      更多
      返回顶部 关闭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确认支付